客家粄食
客家菜如同客家语一样古老,是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2-6] ,因此客家菜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客家人南迁后新的食材和习惯具有融合各地精华的独特风味。 [7-8] 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9]
客家菜主要流行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韶关 [10] ,江西的赣州等地 [11]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三及第汤、腌面、艾粄、萝卜粄、碗粄、白斩河田鸡、兜汤、汀州泡猪腰、仙人冻、麒麟脱胎、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饺等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系中独树一帜 [12] 。
其中长汀(汀州)(2005年11月)和梅州(2006年1月)为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中国客家菜之乡。
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客家菜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
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对客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河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到福建省龙岩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考察归来,他深感客家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中原及开封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饮食特色的又属广东地区的东江客家菜,东江多山川地貌,气候和物产条件与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东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类为主,所谓「无鸡不清,无鸭不香,无肉不鲜,无肘不浓」所重皆为陆生肉类。菜肴风格上也和中原一样,讲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朴,以盐定味,以汤提鲜,力求酥烂香浓。烹调方法多样,尤以北方常见的煮、炖、熬、酿、焖等技法见长。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棱米本为畲民特产,后来却成为汀州客家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名闻中外的客家风味小吃“汀州八干”,有的也与畲族先民的习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