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大闸蟹

uploads/image/20210125/1611578114.jpg

uploads/image/20210125/1611577783.jpg

uploads/image/20210125/1611585517.jpg

uploads/image/20210125/1611586605.jpg

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现引种到各大湖区都有培育养殖 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

品种简介

编辑

大闸蟹大闸蟹

蟹为什么又普遍称为“大闸蟹”呢,包笑天曾对这个名称写过一篇《大闸蟹史考》,说到“大闸蟹”三字来源于卖蟹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个“闸”字,音同“SA”,(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谓“SA蟹”。这样的解释,尚不能尽意。他有一日,在吴讷士家作蟹宴(讷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张惟一先生,始悉其原委。”

名称出处

编辑

说法一

吴讷士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创始人,父亲吴大澄晚清时官至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当过刘坤一的副帅,一门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张惟一就是方还,与王颂文同为吴讷士的好友,吴家的常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流失二百多年,为吴士讷所购得,又为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并慨然接受相赠迎回昆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为书林中的一段佳话。事有凑巧吴家设蟹宴,方还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关"大闸蟹"名称的解释:"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 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

199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大闸蟹基地,基地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客商、各地参观人员。当江总书记在基地南广场看到温室大棚上挂的横幅,稍加思索,留下“西风响,蟹脚痒,金秋正好吃蟹黄”的佳话。

说法二

苏州一带的吴方言都称之为“闸蟹”,个比较大壮健,所以在“闸蟹”前加了一个“大”字以示区别,全称“清水大闸蟹”; 说法二:“闸蟹”原本叫“煠蟹”,下汤锅煮一回,吴语音为“闸一闸”,因而认为“闸蟹”得名于普通的吃蟹方法,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

食蟹文化

编辑

文化历史

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至今还不敢吃河蟹。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们发现,在我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即中国有三大名蟹: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花津湖大闸蟹;河北白洋淀河蟹——胜芳蟹;江苏固城湖河蟹——固城湖大闸蟹 [2] 

历史上,古丹阳大泽包括: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面积近300万亩(15亩=1 hm2,下同)。这块湿地横跨苏南和皖南,呈三角形,号称河蟹“金三角”。在这三大名蟹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大泽的“花津蟹”。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饕客们怎可错过这个大快朵颐的好时机,这不,吃大闸蟹的季节又到了。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有关大闸蟹的饮食文化又成为了大家的话题。

何谓大闸蟹,河蟹也,但不是所有的河蟹,品种一定要是中华绒鳌蟹,个头一定要是三两以上。据说大闸蟹之名是有来头的:当时苏州、昆山一带的捕蟹者,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闸用竹片编成,夜间挂上灯火,蟹见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闸,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故叫大闸蟹。

大闸蟹

大闸蟹(9张)

大闸蟹久负盛名,负有“蟹中之王”的盛名,就在人们赶着吃蟹的时候最不能忘的就是大闸蟹,大家都为能吃到正宗的大闸蟹而沾沾自喜。如今各种菜系的酒楼都推出大闸蟹菜肴,无论是粤菜馆、川菜馆、朝菜馆,但是天南地北美食的发源才有正宗可言,想必江南经营的大闸蟹才是名正言顺,无论是大闸蟹的来源、口味都将发扬江南的美食文化。并从大闸蟹的一蟹一螯,百般滋味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


通常,人们都把大闸蟹比作味中极品,因为它具备了美食所必备的色、香、味、形、质。明代文学家张岱就曾说食大闸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

蟹之八件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风味无穷。靠了这蟹八件,使人把大闸蟹吃得干干净净。

食用口味

编辑

就像墨分六色,琴具七音一样,大闸蟹也有多味:蟹肉一味,蟹膏一味,蟹黄一味,蟹子又一味。而蟹肉之中,又分“四味”: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无法比喻。而蟹子曝干后则是海鲜珍品,为海鲜第一味。

上海人在吃的文化上一直追求的是精细、考究,请客吃饭时越是过程繁琐、讲求细节,越是显出主人家的诚意。大闸蟹这颗从上海饮食界升起的明星,除了其膏油甘香诱人外,就是吃大闸蟹步骤地冗长琐碎。有这样一个笑话,话说一个上海人要坐火车到北京,上车之前买了一只大闸蟹,在车上开吃,火车每靠一站,他就刚好吃完一只蟹脚,一站一站的过,终于到了北京,上海人这才把手里的大闸蟹完全消灭干净。如果你认为这过于夸张,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你还未足够了解一只大闸蟹。

相关传说

编辑

大闸蟹闻名天下,鲜盖百味。有人问:是谁最早吃着这个鲜头,成为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镇流传下来一则岁月悠远的民间传说,可以满意回答。

相传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在江南的陆地上定居栖息,从事捕捞水产和农垦耕作,一代又一代含辛茹苦地创建出一个鱼米之乡。由于江南地势低洼,雨量充沛,经常易闹水灾。有时虽然丰收在望,可是,江湖河泊里却冒出了许多爱朝亮光爬行的甲壳虫,双螯八足,形状凶恶可闯进稻田偷吃谷粒,还用犀利的螯伤人。荆蛮先民吓得畏如虎狼,称这种虫为夹人虫,不等太阳落山,就早早关上大门。

后来,大禹到江南开河治水,派壮士巴解到水陆交错的湖区域督工,带领民工开挖海口河道。入夜,工棚口刚点起火堆,谁知火光引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湖水汹涌而来。大家要紧出来抵挡,工地上激起了一场人虫大战。不多时,夹人虫吐出的泡沫,直把火堆湮息,双方在黑暗中混战到东方发白,夹人虫早才纷纷退入水中。可是好多民工被夹伤的夹伤,夹死的夹死,血肉淋漓,惨不忍睹。

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开河工程。巴解寻思良久,想出了一个办法,叫民工筑座土城,并在城边掘条很深的围沟,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围沟里灌进沸腾的开水。夹人虫席卷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沸水沟里烫死。沟里虫的尸体越积越多,便用长挠钩起来,继续灌放开水作战。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堆积如山,发出一股引人开胃的鲜美香味。巴解闻着后,好奇地取过一只细看,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他想:味道喷香扑鼻,肉不知能不能吃?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牙齿轻轻嚼动,嘴里觉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巴解越吃越香,一下把一只夹人虫嚼到肚里,接连又吃一只。大家见他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的民工也跟着吃起来,无不大喜说:大家来吃夹人虫,味道香极了!于是,民工们都随手俯捡而食,把一大堆夹人虫全都消灭到“五脏殿”里。当地的百姓获悉后,也就纷纷捉拿夹人虫吃,又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从此,先民们都不怕夹人虫了,被人畏如猛兽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把他当成勇士崇敬,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就是为了纪念巴解而名的。

大闸蟹养殖大闸蟹养殖

黄河口河蟹,品种纯,生长快,个体大,肉鲜味美,肉质细腻而有弹性,成蟹个体平均体重100克~200克,黄河口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清水蟹等,是我国著名的淡水蟹。以往,国内盛产大闸蟹的主要是南方的安徽等省份。最大可达450克,其外形、品质、规格均可与中国的江浙大闸蟹相媲美。1993年,在引种育苗和养殖试验成功后,东营市开始大面积推广黄河口大闸蟹。据分析,黄河口河蟹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高达23%,碳水化合物6.8%,脂肪5.8%,维生素A、D、B1和B2均显著高于陆生和其他水生动物,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因此,黄河口河蟹以其优良的品质、高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誉为“天然佳品”,畅销国内。黄河入海口现有湿地近30万亩,湿地环境优良,由于芦苇的根系、落叶等天然腐殖质的滋润,水体有机质丰富,无污染,是发展绿色天然水产养殖的最佳场所。近年来,通过河蟹生态养殖,取得了好的效益,2004年黄河口河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总结出了一套湿地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

uploads/image/20210125/16115790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