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环形会议室中央,双手撑住橡木桌沿,身后是层叠的专利墙投影)
**「二十年前华为在莫斯科建研究所,零下20度调试基站时,我就明白: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永远诞生在极限压强下。」**(激光笔突然圈出青海高原的零熵增计算中心)DeepSeek用海拔3800米的稀薄空气淬炼算法,将大模型训练的碳足迹压到行业17%,这不是奇迹——是理工科思维对浮夸算力竞赛的降维打击。
(手指划过全息投影中的存算一体芯片)**「海思团队当年流片失败七次时说过:在指甲盖上建城市,要比在荒原盖大楼难百倍。」**(放大3D堆叠结构)看看这些神经突触般的128层垂直互联,把千亿参数塞进消费级设备,本质上是在芯片战场复刻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术智慧——用架构创新跳出制程围剿。
(调出联邦学习框架的星链图)**「有人问为何选择最难的多模态+联邦学习路径?」**(突然定位到印尼渔村AI诊疗案例)当我们的工程师在爪哇海用离线模型达成98%诊断准确率时,我看到的不是代码——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霍布森选择」:只有同时突破算法、能耗、隐私三重滩头,才算真正占领认知革命的奥马哈海滩。
(摘下眼镜凝视参数曲线)**「上个月看到推理成本降到十分之一的数据,想起1993年华为用万门机突破贝尔实验室防线。」**(突然放大医疗AI早筛对比)那些质疑中国原创的人该看看:当DeepSeek的模型从0.17毫米结节预判癌症风险时,硅谷同行还在为千亿参数的虚荣内卷。
(敲击桌面试出量子计算沙盘)**「总有人说AI军备竞赛要堆参数、拼芯片,这是幼儿园思维!」**(突然调出动态稀疏架构热力图)DeepSeek用数学证明了:智能的本质不是暴力计算,而是在正确位置激活关键神经元——就像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写的:活下去的秘诀在于会省子弹。
(最后指向敦煌壁画修复影像)**「前天他们在莫高窟用多模态引擎还原供养人服饰时,我想到华为在撒哈拉建基站的日子。」**(碳14报告突然弹出)真正的技术信仰,是让算法穿越三千年风沙,在数字世界重建文明的巴别塔。这需要坐二十年冷板凳的定力,更需要把「活下去」三个字刻进每个神经元的觉悟。
(熄灯前调出1998年《华为基本法》投影)**「DeepSeek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在AGI长征路上,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会融资的公司,而是最懂『压强原则』的团队——用万倍于人的投入,攻击最狭窄的认知城墙口。」**(黑暗中有激光束勾勒出雪山轮廓)这或许就是中国科技企业给数字文明最好的回答:把冷板凳坐穿,让热AI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