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闽菜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1912.jpg

闽菜宴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7746.jpg

福州-佛跳墙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2633.jpg

漳州-龙海石码五香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2091.jpg

龙岩市-永定芋子包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4634.jpg

虾仁肉蓉烧卖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9047.png

菊花鱼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8761.jpg

兴化炒米粉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5518.jpg

福州-鸡汤氽海蚌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9029.jpg

福州-红鲟蒸粉丝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7804.jpg

福州-龙身凤尾虾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5204.jpg

福州-扳指干贝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8416.jpg

尤溪卜鸭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6058.jpg

福州肉松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39794.jpg

肝花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3316.jpg

福州-煎糟鳗鱼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7781.jpg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1474.jpg

福州-八宝红鲟饭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6695.jpg

福州-香露河鳗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5404.jpg

菊花鲈鱼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2142.jpg

西施舌芙蓉蛋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

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

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

由于福建人民经常往来于海上,于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福州菜淡爽清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厦门、漳州、泉州一带)讲究佐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长汀宁化一带)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特显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闽菜除招牌菜“佛跳墙”外,还有鸡汤氽海蚌八宝红鲟饭白炒鲜竹蛏太极芋泥淡糟香螺片爆炒双脆南煎肝荔枝肉醉排骨荷包鱼翅龙身凤尾虾翡翠珍珠鲍鸡茸金丝笋肉米鱼唇鼎边糊福州鱼丸肉燕漳州卤面莆田卤面海蛎煎沙县拌面扁食厦门沙茶面面线糊闽南咸饭兴化米粉红糟鱼五柳居白雪鸡长汀豆腐干,等菜品和小吃,均别有风味。

汤是闽菜之精髓,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闽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

历史起源

编辑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晚唐五代河南光州固始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

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有特殊香味的红色酒糟也成了烹饪时常用的作料,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都是闽菜主要的菜肴,“红曲烹调”成为闽菜的主要特点。

由于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滑腻的风格加以调整变易,使之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

清末民初福建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当时福建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福州一度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市场繁荣景象。

为了满足官僚士绅、买办阶层等上流社会应酬的需要,福州出现了“聚春园”、“惠如鲈”、“广裕楼”、“嘉宾”、“另有天”等多家名菜馆。这些菜馆或以满汉席著称,或以官场菜见长,或以地方风味享有盛誉,各有擅长,促进了地方风味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特别是福州“聚春园”,饱经沧桑,百年常盛,如“佛跳墙”、“鸡茸金丝笋”、“三鲜焖海参”、“班指干贝”、“茸汤广肚”、“鸡丝燕窝”、“荔枝肉”、等,均为他们创制的名菜佳肴。这些名菜馆在创制众多名菜的同时,也培育了扬名海内外的郑春发、陈水妹、强祖淦、黄惠柳、胡西庄、杨四妹、陈宾丁、赵秀禄、朱依松、姚宽余、郑玉椿、强木根强曲曲等闽菜大师。

闽菜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路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组合而成。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汤菜居多。福州菜善于用红糟为作料,尤其讲究调汤,予人“百汤百味”和糟香袭鼻之感,如“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淡糟鲜竹蛏”等菜肴,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闽南菜,盛行于厦门和晋江、尤溪地区,东及台湾。其菜肴特点是鲜醇、香嫩、清淡,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香辣而著称,在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药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如“东譬龙珠”、“清蒸加力鱼”、“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当归牛腩”、“嘉禾脆皮鸡”等菜肴,都较为突出地反映了闽南浓郁的食趣。

闽西菜,盛行于“客家话”地区,其菜肴特点是鲜润、浓香、醇厚,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善用生姜,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为突出。如“爆炒地猴”、“烧鱼白”、“油焖石鳞”、“炒鲜花菇”、“蜂窝莲子”、“金丝豆腐干”、“麒麟象肚”、“涮九品”,均鲜明地体现了山乡的传统食俗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闽菜风韵

编辑

根据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的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时期福建先民使用过的炊具陶鼎和连通灶,证明福州地区在5000年之前就已从烤食进入煮食时代了。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面临大海,背负群山,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辽阔的江河平原,则盛产稻米、蔗糖、蔬菜、花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

福建人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烹制出珍馐佳肴,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闽菜。

福建菜,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

闽菜主体-福州菜

福州-佛跳墙福州-佛跳墙

闽菜风味,以福州菜为代表,同时也是闽菜的主体,不仅流行在地区,更是海内外唐人街随处可见的闽菜代表,更有“福州菜飘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

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四大鲜明特征:

一为刀工巧妙,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比较有名的菜肴如淡糟香螺片

二为汤菜众多,变化无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最有名的如佛跳墙

三为调味奇特,别具一方。闽菜的调味,偏于甜、酸、淡,善用糖醋,如比较有名酸甜代表菜荔枝肉醉排骨等。这种饮食习惯与烹调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关。善用糖,用甜去腥腻;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则可保持原汁原味,并且以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还善用红糟虾油沙茶、辣椒酱、喼汁等调味,风格独特,别开生面。

四为烹调细腻,雅致大方,以炒、蒸、煨技术最为突出。食用器皿别具一格,多采用小巧玲珑、古朴大方的大、中、小盖碗,愈加体现了雅洁、轻便、秀丽的格局和风貌。

闽菜风韵

编辑

根据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的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时期福建先民使用过的炊具陶鼎和连通灶,证明福州地区在5000年之前就已从烤食进入煮食时代了。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面临大海,背负群山,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辽阔的江河平原,则盛产稻米、蔗糖、蔬菜、花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

福建人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烹制出珍馐佳肴,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闽菜。

福建菜,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

闽菜主体-福州菜

福州-佛跳墙福州-佛跳墙

闽菜风味,以福州菜为代表,同时也是闽菜的主体,不仅流行在地区,更是海内外唐人街随处可见的闽菜代表,更有“福州菜飘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

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四大鲜明特征:

一为刀工巧妙,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比较有名的菜肴如淡糟香螺片

二为汤菜众多,变化无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最有名的如佛跳墙

三为调味奇特,别具一方。闽菜的调味,偏于甜、酸、淡,善用糖醋,如比较有名酸甜代表菜荔枝肉醉排骨等。这种饮食习惯与烹调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关。善用糖,用甜去腥腻;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则可保持原汁原味,并且以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还善用红糟虾油沙茶、辣椒酱、喼汁等调味,风格独特,别开生面。

四为烹调细腻,雅致大方,以炒、蒸、煨技术最为突出。食用器皿别具一格,多采用小巧玲珑、古朴大方的大、中、小盖碗,愈加体现了雅洁、轻便、秀丽的格局和风貌。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408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