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北上广深”生存启示录:当内卷成了“共同犯罪”,躺平算不算“紧急避险”?》

(以下为模拟罗翔文风创作内容)


【人间剧场:当海淀的卷王遇上通州的佛系青年】


诸位,今天我们聊一个充满辩证法的社会现象。有人说北京是座折叠城市,上个月我路过国贸三期,亲眼看见一位西装革履的金融民工在星巴克用Excel表格计算咖啡因摄入效率,而同一时刻,后海胡同里穿着大裤衩的大爷正用搪瓷缸子给流浪猫讲解《庄子·逍遥游》。


这让我想起刑法中"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当加班文化从"自愿奋斗"演变成"凌晨三点在工位打营养点滴",当KPI考核细化到每分钟敲击键盘次数,这种职场内卷早已超出必要的注意义务,构成了对生命健康权的系统性风险。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剧场里前排观众站起来,最终迫使所有人踮脚到缺氧,可悲的是演出内容不过是场三流话剧。


最近有位海淀程序员咨询我:"每天在地铁昌平线上背八股文,回家还要给孩子讲解奥数题,这种日子算不算紧急避险?"我告诉他,《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是"不得已采取的紧急措施",但当整个系统都在制造恐慌,或许我们该像普罗泰戈拉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重新丈量生活的边界。


有位在798摆摊卖烤冷面的青年艺术家让我印象深刻。他放弃了某大厂的35万年薪,用行为艺术实践着"不作为犯罪"的反面教材——当社会期待你不断加速时,主动降档何尝不是种积极自由?这让我想起古罗马法谚"任何人不得被强迫做不可能之事",现代社会的荒诞往往在于,我们正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完成西西弗斯式的KPI。


焦虑就像当代人的"不能犯未遂",永远在担忧尚未发生的危机。金融街的白领害怕35岁被优化,传媒圈的编辑焦虑阅读量不及送外卖小哥,连幼儿园家长都在比较谁家的孩子先背会《出师表》。但诸位别忘了,《理想国》里那个走出洞穴的人,首先学会的是适应真实世界的光线。


最后说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公司用AI监控员工如厕时间,这让我想起边沁的圆形监狱理论。当我们用效率工具把自己困在数字牢笼,或许该听听《庄子》里抱瓮丈人的智慧——有机械者必有机心。真正的法治精神,不该是让996工作制戴上"奋斗者协议"的面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劳动法第四十三条的阳光下,拥有抬头看云的权利。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在这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三省吾身:卷的是他人期待还是自我实现?躺的是无奈放弃还是主动选择?烂的是生活本质还是评价体系?毕竟刑法只能约束行为,而心灵的枷锁,终究要靠打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勇气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