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江西菜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7518.jpg

清炖狮子头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0420.jpg

婺源糯米子糕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3425.jpg

腐竹烧肉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7290.jpg

酒糟鱼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0435.jpg

霉豆腐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6107.jpg

金线吊葫芦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6472.jpg

糯香排骨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1947.jpg

三杯鸡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0162.jpg

鳅鱼钻豆腐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1735.jpg

南昌凉拌粉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3231.jpg

金板搭银桥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2272.jpg

井岗山豆腐皮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4886.jpg

牛肉炒粉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6495.jpg

粟子豆腐

同义词 江西菜一般指赣菜

赣菜(又称江西菜)历史悠久,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赣菜的主要风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厚,咸鲜兼辣。甚至被称为“第九大菜系”。

赣菜定义

赣菜的食材特点是:鱼米山珍,鱼肴显著,擅以米做菜,广取山珍。赣菜的制作特点是:切配、选料严谨,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制作精细。烹调讲究火工,擅烧、蒸、炒、炖、焖等烹调方法,其中尤以粉蒸见长。菜肴讲究原汁原味,油厚不腻,注意菜肴的质地,如酥烂或脆嫩程度;口味则咸辣平和,适应面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以上赣菜的定义,最早为江西旅游学者吕峻于1980年经调查后,先后在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华东旅游指南》一书、江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江西国土资源》等书中,暨1980年的旅游内刊中,撰文介绍赣菜时所下定义。在下此定义之前,旅游学者吕峻先生曾两次参加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根据省饮食部门专家和烹饪大家等发言,归纳成以上定义。

此后,由江西省政府主编、江西宾招会承编的的《赣菜》一书(江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由中共江西省委主编并于2000年编印的《领导干部手册》等书,均沿用了上述定义。

赣菜特点

赣菜的制作特点是:切配、选料严谨,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制作精细。烹调讲究火工,擅烧、蒸、炒、炖、焖等烹调方法,其中尤以粉蒸见长。菜肴讲究原汁原味,油厚不腻,注意菜肴的质地,如酥烂或脆嫩程度;口味则咸辣平和,适应面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江西是江南鱼米之乡,地处江南丘陵,赣菜在食材运用上十分突出鱼米山珍。鄱湖赣水绕村塘,从赣北到赣南九江自古浔阳鱼宴、南昌为白玉黄蜂肉代表的鱼糕、抚州的鱼丸鱼丝、吉安的霉鱼血鳝、赣州三鱼等各种鱼肴不胜枚举十分突出;稻花香里说丰年,江西人尤其擅长以米类做菜,粉蒸肉粉煎肉珍珠圆子粽香排骨冻米圆子螺蛳糊等对米粉糯米冻米的各种花式烹调,除菜之外,江西北粑南粿为代表的米食小吃更是数不胜数;可怜无数山,庐山三石井冈烟笋就是赣菜山珍代表,赣菜尤其精于做笋。

注:原汁原味,是指追求食材本身的自然滋味,不过于侧重各种汤汁酱料。咸辣平和,是指口味适中:不是太咸,也不是太辣。(系根据1980年两次召开座谈会并经广泛调查归纳而成)

《华东旅游指南》1983版、《江西国土资源》1990版介绍赣菜《华东旅游指南》1983版、《江西国土资源》1990版介绍赣菜

介绍赣菜的图书介绍赣菜的图书

赣菜流派

赣菜主要由南昌、赣州、九江、赣西、赣东等地方流派组成。(另:也有主流媒体认为赣菜系主要由南昌菜、浔阳菜、饶帮菜、赣州菜、萍乡菜构成 [1]  。)

一般来说,南昌地方的赣菜流派以烧烩煨与煸炒为代表性特色,如“藜蒿炒腊肉”、“新雅四宝”、“瓦罐煨”等。

赣州地方的赣菜流派以粉蒸、小炒为代表性特色,如“四星望月”、“赣南小炒鱼”等。

九江地方的赣菜流派以炖、蒸和鱼席为代表性特色,如“庐山石鸡”、“鄱湖胖鱼头” 等。

赣西地方的赣菜流派以薰、腊为代表性特色,如“萍乡烟熏肉”、“井冈烟笋”等。

赣东地方的赣菜流派以辣炒为代表性特色,如“余干辣椒炒肉”、“田敦炒牛肉”等。

赣菜历史

赣菜是江西历代的“文人菜”。唐宋以来,江西的“文人菜”更加盛行。如“文山(文天祥)肉丁”、“东坡(苏东坡)肉”、“老表鸡汤”(朱元璋取名)、“四星望月”(毛泽东取名)等,都为江西的“文人菜”作了注解。

江西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江西的商贸旅游活动便较兴盛。汉《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豫章(南昌)等地说:“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东晋雷次宗所著《豫章记》,曾描述江西地方当时的经济交流情况为“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疏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蓧荡资给予四境”。 “饭稻羹鱼”、“嘉疏精稻擅味于八方”等,写的就是当时江西地方的饮食文化盛行。至明代,袁枚在《随园食单》文中,也曾记载了江西的名菜:“粉蒸肉”。 [2] 

赣菜传说

“文山鸡丁”的创始人是南宋文天祥。文天祥号文山,以忠烈名传后世。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奔赴前线,阻击元军。他英勇作战,抵御强敌,于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率部到临安,在民众中声望大振。一天,文天祥领兵作战,打到了江西吉水县,父老乡亲夹道欢迎胜利之师。文天祥就地举行便宴,以答谢父老乡亲的支持。他亲自烹制了一道鸡丁菜肴,满席皆称味佳,后来江西人便把这道佳肴称为“文山鸡丁”。

“东坡肉”的创始人是北宋苏东坡。苏东坡云游天下,一天来到鄱阳湖边永修县艾城村,遇上一个农夫的孩子生病昏迷,便用草药救活了这个孩子。农夫感恩,苦留苏东坡住下。次日清晨,农夫从集市上买回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回来,兴冲冲地走进房间轻声问:“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此时,苏东坡正面朝窗外,欣赏田野美景,没听见农夫问话,却口中吟诗:“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却错听成了:“和草整煮透心香。”忙与家人把肉和着捆扎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整煮焖烂。吃饭时,苏东坡品尝着这带有稻草味的整肉块,竟出奇地清香可口。苏东坡以后也这样做肉,人称“东坡肉”,很快流传到各地。

“老表土鸡汤”,系朱元璋取名。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上大战陈友谅。一次战败,朱元璋率残兵逃到袁州(宜春)一个村庄,一个好心的村民将家中仅有的一只土鸡杀了,给朱元璋等人炖汤喝,以解其饥渴。在得知村民的全村都姓陈后,朱元璋高兴极了,说凤阳老家的娘舅也姓陈,大家还是姑表兄弟!又称喝的是“老表鸡汤。”自此以后,双方都亲切地称呼彼此为“老表”。“老表土鸡汤”,从此成为了江西的一道著名家乡菜。

“四星望月”(赣南名菜),系毛泽东同志取名。据记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县调研,午饭时当地同志做了一个圆笼粉蒸鱼招待毛泽东,并随笼上了四碟小菜。因是兴国家乡菜,尚未取名。毛泽东说,“就叫四星望月吧”,至今成为佳话。 [2] 


烹饪特色

编辑

赣菜由南昌、上饶九江赣东、赣南五大流派互相渗透交汇而

成。赣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在烹饪中突出“原汁原味”:

1.在烹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烧、焖、炖、蒸、炒为主。

2.在原料选取上,崇尚绿色、生态、健康理念。江西生态环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绿色健康的,如鄱阳湖的藜蒿、井冈山的竹笋、军山湖的大闸蟹、余干的辣椒等。

3.在味型上,以辣为主。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赣菜的辣是香辣、鲜辣,辣味适中,南北皆宜,具有广泛的适应群体。

风味柚子皮风味柚子皮

4.赣菜在技术上大同小异。①取料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配制上讲究精选严实,刀工精细,突出主料,分色配料。②烹饪方法上讲究火工,擅用烧、炒、炖、焖、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肠,须放入酱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葱末、姜末、味精、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别具。③在质感上,讲究原汁鲜味,酥、烂、脆,油而不腻,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体系。其中南昌菜是赣菜菜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讲究配色、造型。三杯狗肉、豫章酥鸡与五元龙凤汤等都是菜中精品,藜蒿炒腊肉、瓦罐汤、米粉蒸肉、南昌炒粉、凉拌粉都极具地方特色,煌上煌烤卤出窑于现代口味。

烹饪技法

编辑

赣菜制作颇讲求程序。在刀工处理上,有三法十八种,要求厚薄均匀,长短一致,不能藕断丝连。配料时注重营养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药膳的营养原则,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效果。上浆挂糊采用面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须在加热前上浆。烹调时注意调味和火候。菜成后,还要选好盛具,讲求装盘的造型美,并适当选用异形盘,直奔主题,引起人们食欲。上桌时有顺序原则,比如先冷后热、先味轻后味重、先淡后咸、先咸后甜等,都蕴含了相应的科学道理。

风味菜点

编辑

江西主要著名的风味菜点有:豫章酥鸡、 五元龙凤汤、三杯仔鸡、瓦罐汤、香质肉、冬笋干烧肉、藜蒿炒腊肉、上饶汤粉信州腊肠、原笼船板肉、浔阳鱼片、炸石鸡、兴国豆腐、米粉牛肉、金线吊葫芦、信丰萝卜饺、樟树包面、黄元米果、米粉蒸肉、豆泡烧肉、八宝饭、井冈山烟笋、南昌狮子头、南昌炒粉、南安板鸭、贵溪捺菜、宜丰土鸡等等 [5]  

uploads/image/20210202/16122632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