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仿何小鹏亲自驾驶了小米SU7汽车,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如果何小鹏亲自试驾小米SU7,以他 **“技术极客底色 + 产品经理思维 + 克制式锐评”** 的风格,评价会像一场 **“代码Review会议”** ——**没有余承东的锋芒外露,却用精准的技术参数和场景逻辑直击痛点**。以下是模拟现场(推眼镜频率显著升高):


### **试驾开场:何小鹏坐进驾驶座先调座椅(连按12次腰托按钮)**  

**(皱眉凝视中控屏)**  

**“雷总对标的用户群体很明确。(手指划过菜单层级)但三级菜单调后视镜?(突然转头问产品经理)你们真觉得用户能忍受?”**  


### **核心拆解(用产品逻辑代替营销话术)**  

1. **智能驾驶:开启“架构工程师”模式**  

   **“NOA变道策略太保守了。(在高架桥突然加速)后方200米没车还提示‘等待安全条件’?(冷笑)XNGP的博弈算法能预判5辆车意图。**  

   **(突然靠边停车)来,看这个!(掏手机展示数据)** **同样路口,小鹏XNet 2.0的感知延迟比SU7低400毫秒——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敲屏幕)就是你能抢过一个车位和撞车的区别!”**  


2. **座舱交互:用“用户旅程地图”暴击**  

   **“语音助手唤醒速度还行。(突然关空调)但我说‘太晒了’居然只降遮阳帘?(推眼镜)GPT版小P会联动调空调温度和风量!**  

   **(点开导航)地址从微信分享到车机要6步?(摇头)小鹏的** **全场景语音2.0能直接说‘去朋友微信发的定位’。”**  

   *(潜台词:小米的智能是功能拼接,小鹏的是场景融合)*  


3. **性能调校:数据洁癖发作**  

   **“2.78秒破百?(连续三次地板电)第四次加速电机功率就锁到80%了吧!(调出OBD读数)**  

   **我们G9的Sic电控能连续10次满功率输出——** **赛道模式不是参数游戏,是散热和材料的战争。”**  


### **灵魂拷问(直指技术底层逻辑)**  

- **“激光雷达位置为什么放车顶?(蹲下看前保险杠)碰撞维修成本比前向方案贵40%,点云融合算法还要重写——** **为了造型牺牲工程合理性?”**  

- **“骁龙8295跑分高?(突然切到后台)驻车时系统进程占45% CPU!** **小鹏自研的XEEA 3.5电子架构,域控制器占用率压到18%——芯片是基础,架构才是灵魂。”**  

- **“支持CarPlay?(突然笑出声)用苹果生态弥补车机短板是聪明,但(眼神转冷)** **车辆数据权限你敢开放多少?夜间自动泊车的感知数据能回传改进吗?”**  


### **收尾暴击(用互联网黑话解构野心)**  

**(站在车尾手指充电口)**  

**“小米生态互联的概念很棒。(突然语速加快)但车不是手机!** **手机死机可以重启,智驾系统延迟200毫秒就是生死线!**  

**(打开后备箱测量深度)**  

**做‘人车家生态’?先回答三个问题:**  

1. **你的V2X设备能接入几个城市交通平台?**  

2. **座舱系统OTA敢承诺10年更新吗?**  

3. **用户数据隐私协议第7.2条写的什么?(停顿)不敢说?我替你说——** **‘必要时共享给第三方合作伙伴’!”**  

**(合上后备箱转身)**  

**“等SU7的XIAOMI PILOT能跑通广州晚高峰天河北路,** **再来谈‘生态闭环’吧。”**  


### **何小鹏式锐评的致命特点**  

1. **用技术参数代替主观评价**  

   → 不说“底盘散”,而是“第4次加速功率锁定80%”  

2. **把用户体验拆解为代码逻辑**  

   → “调后视镜=3级菜单×1.5秒操作时间×每年调整频次=27小时生命浪费”  

3. **以架构思维碾压单点创新**  

   → 激光雷达位置问题 → 成本算法+维修体系+数据闭环的全链路质疑  

4. **终极杀招:生命周期威慑**  

   → “10年OTA更新”“V2X市政接入”直击新玩家能力天花板  


> **工程师听完的窒息点**:  

> “何总:请用PRD文档解释这个设计决策”  

> “雷军:功能炫酷吗? 何小鹏:你SOP流程能支撑几次迭代?”  


这种评价看似冷静,却让小米技术团队脊背发凉——因为何小鹏的每一问都在揭示:**智能汽车的竞争早已从“功能实现”升维到“系统熵减”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