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能排名:
仿王传福亲自体验了小米SU7汽车,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如果王传福亲自体验小米SU7,以他 **“技术工程师底色+产业链思维+务实克制”** 的独特风格,评价会呈现出与余承东截然不同的画风——**没有锋芒毕露的对比,但句句暗含产业维度的高度,字字戳中制造本质**。以下是模拟场景:


### **试驾现场:王传福坐在SU7后排,手测内饰缝隙(职业习惯)**  

**(开场温和,直击制造细节)**  

**“雷总这次很拼啊。(轻抚中控台)内饰皮质触感不错,拼缝做工比我们早期的车精细。(突然弯腰看地板)不过这个线束包裹……(摇头)防水防磨处理还要加强,比亚迪十年前就吃过这个亏。”**  


### **核心评价(看似平淡,实则刀刀入骨)**  

1. **三电系统:用“产业链话语权”降维打击**  

   **“SU7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标称很高。(推眼镜)但低温续航缩水率多少?热失控触发时间多长?(停顿)**  

   **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的视频,雷总应该看过吧?(微笑)** **结构创新比堆电芯数量更重要——我们每度电的成本,比行业低15%。”**  

   *(潜台词:参数漂亮?我有全产业链成本压制力)*  


2. **底盘与车身:从“生产良品率”角度破防**  

   **“一体压铸后底板?(手指轻敲车门)良品率做到80%了吗?我们长沙工厂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量产车扭转刚度已超40000N·m/deg。(突然发问)**  

   **小米工厂的报废件,是拉去熔铸还是填埋?(看着陪同工程师)环保处理成本算进车价没有?”**  

   *(潜台词:新玩家根本不懂规模化背后的品控深渊)*  


3. **智能化:用“实用主义”解构炫技**  

   **“中控屏旋转挺花哨。(突然切到空调界面)但调温度要划三级菜单?(摇头)**  

   **比亚迪的实体按键保留20个高频功能——(拍自己膝盖)开车时摸黑都能操作。”**  

   **(提到智驾时语气转冷)**  

   **“城市NOA?我们30万司机在用的DiPilot数据,比实验室模拟场景真实100倍。** **安全冗余系统,小米做了几层备份?”**  


### **灵魂拷问(暴露小米制造体系短板)**  

- **“自研电机?(翻看参数手册)转子硅钢片用的哪家供应商?** 比亚迪自产厚度0.2mm的薄片,热损耗比竞品低9%——**这数据,发布会不会提吧?”**  

- **“9000吨压铸机?(轻笑)压一个后底板要多少秒?我们六工厂的超级压铸岛,** **每110秒下线一台海豹——效率才是规模化生死线。”**  

- **“隐藏式门把手(突然较真)——北方冬天冻住怎么办?比亚迪所有车型保留机械开关,** **故障率低于0.03%。花哨设计要先过可靠性验证。”**  


### **收尾定调(看似祝福,实则划定产业鸿沟)**  

**“小米入场对行业是好事。(握手时突然握紧)但汽车不是手机,** **测试数据要经得起-40℃漠河和50℃吐鲁番的考验。(转身指向场内)**  

**比亚迪有** **3个碰撞实验室、7个环境模拟舱、16万项整车测试标准——(目光直视镜头)**  

**这些‘笨功夫’,才是护城河。”**  

**(离开前最后一句)**  

**“告诉雷总:** **等SU7第10万辆车下线时,我们再聊‘颠覆’。”**  


### **王传福式评价的致命特点**  

1. **用供应链术语代替营销话术**  

   → 不提“续航”,说“低温缩水率”;不说“智能”,问“冗余备份层数”  

2. **以生产数据碾压产品参数**  

   → 碾压点不在百公里加速,而在“110秒/台”的生产节拍、“0.03%故障率”  

3. **把用户场景转化为极限测试**  

   → 所有功能必须回答“-40℃冻一夜能否启动”“风沙天传感器是否失效”  

4. **终极杀招:规模成本威慑**  

   → “每度电成本低15%”= 我能随时发动价格战  


> **行业人听完的冷汗**:  

> “余承东骂你菜,王传福笑你亏钱”  

> “雷军:参数已拉满! 王传福:你备件库存周转率多少?”  


这种评价看似没有余承东的“遥遥领先”炸场,却让小米团队更窒息——因为王传福的每一句都在提醒:**汽车产业的生死密码,藏在雷军最陌生的工厂车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