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瞅瞅这四九城的朝阳,今儿个又是个大晴天。我端着豆浆蹲在胡同口,眼瞅着煎饼摊王大妈和烧饼李大爷杠上了——大妈摊煎饼使上全自动铁板,李大爷当场掏出手机直播"传统手作烧饼"。好家伙,这年头连早点铺子都开始搞科技内卷,知道的当是卖油条,不知道的还当是中关村路演呢!
要说这北京城的内卷啊,那真叫个卷成天津大麻花。昨儿个去国贸见个客户,电梯间里碰见俩白领,一个捧着《哈佛商业评论》学管理,一个举着《民法典》背劳动法。您说这俩人要是在电梯里打起来,该算工伤还是商战?
咱程序员小张兄弟最有发言权。前脚在朋友圈晒"躺平青年"手机壳,后脚凌晨三点改bug改得眼冒金星。问他咋回事,人家振振有词:"我这叫战略躺平,战术卷王!"说着掏出保温杯,里头泡着枸杞配红牛,活脱脱当代青年朋克养生图鉴。
要说最会摆烂的还得数房产中介小王。去年还西装革履满嘴"稀缺房源",今年改行卖起糖炒栗子,美其名曰"实体转型"。那天路过链家门口,听见店长跟新人训话:"现在带看先问租客要不要合租,上月有个房东主动求着降租,您说这世道..."
那天深夜溜达到亮马桥,碰见个滴滴司机老哥在路灯底下啃煎饼。他说现在专车司机人均会三国外语,后排乘客不是打电话谈几个亿的生意,就是开着视频会议骂下属。有回拉个姑娘从望京到西二旗,路上接六个猎头电话,最后哭着说"师傅咱掉头回公司吧,我leader说PPT要改第七版"。
要说焦虑这事,天通苑的合租屋最有发言权。隔壁屋00后小姑娘白天当网红直播带货,晚上报班学Python;对门大哥四十了还在准备考公,教材摞得比床头柜还高。上周厕所堵了,通马桶的师傅边干活边背考研英语,临走还给我塞了张名片:"哥,需要学历提升随时找我!"
前儿个跟胡同口修自行车的老刘头唠嗑,老爷子眯着眼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啊,把日子过成俄罗斯方块了,见缝就插,越垒越高。"这话让我蹲马路牙子上琢磨半宿——可不是嘛,现在满大街都是奔跑的永动机,倒是那些敢在CBD草坪上晒太阳的,成了最奢侈的风景。
您说这北京城咋就活成个巨型跑步机了呢?昨儿看见个外卖小哥等红灯时掏出《活着》看得入神,绿灯亮了书往餐箱一塞,拧着油门就冲出去。这场景看得我直拍大腿:好嘛!余华要是来北京采风,准能写出《活着2:飞奔版》!
【文章后续思考】
在这座永远在加速的城市里,我们似乎都成了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但您仔细想想,当年潘长江小品里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华",搁现在是不是该改成"躺平的都是明白人"?要我说啊,在人人争当永动机的年代,能保持关机重启的勇气,那才是真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