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没有躺平者,只有暂时歇脚的马拉松选手》
(文末附生存指南)
**朋友们,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十三行吗?**
当第一辆满载包裹的三轮车碾过石板路,这个六百年的商埠早已苏醒。打包工老陈的汗水滴在手机屏幕上,映着拼多多跨境订单的荧光;直播基地里,95后主播小吴对着镜头展示新款汉服,身后是堆成小山的退货包裹。
这就是2023年的广州,每个毛细血管都在剧烈搏动。有人说这是内卷,我说这是永动陀螺的生存法则。
### 广州没有夕阳行业,只有不转的陀螺
走在人民南路的骑楼群,你会发现神奇的现象:同一栋大厦里,三楼在做跨境电商ERP系统开发,五楼在直播卖佛山家具,七楼在给非洲客户定制假发。就像珠江潮水裹挟着咸淡水生物共生,这座城市的产业迭代从来不是颠覆,而是层层叠加。
我在白云见过做了一辈子皮具的老厂长,现在给潮牌做ODM设计;在琶洲遇到放弃大厂offer的00后,用AI给沙河档口做爆款预测。当别人说"服装是夕阳产业",这里的老板们笑笑,转身就把汉服卖到了TikTok直播间。
焦虑?当然有。但广州人的焦虑是煲汤火候般的精准把控——该文火慢炖时不着急掀盖,要大火收汁时绝不犹豫。
### 内卷的本质是低水平重复,破局之道在价值创新
那天在城中村早茶摊,我听到三个年轻人的对话:
"昨晚又加班到两点,老板说要优化掉35岁以上的"
"我那个奶茶店啊,对面三个月换了五个品牌"
"准备回老家考公了,至少不用天天盯转化率"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但转头看看微信生态里的创业者们:有人专做东南亚小语种私域运营,有人开发城中村水电费管理系统,还有人把广式糖水做成预制菜卖进711。他们同样面对竞争,却在创造新的价值维度。
就像珠江新城与小蛮腰的对望:有人挤在3号线仰望摩天楼,有人在云端会议室改写游戏规则。真正的破局,是把红海撕开一道蓝海的口子。
### 躺平不是放弃,是无声的抗议
我在黄埔古港遇到个摆烂的90后设计师。白天在祠堂帮人画文创,晚上开摩托送闪送。问他为什么,他说:"甲方要的只是能过稿的垃圾,我宁愿做自己的垃圾。"
这话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中关村的日子。当整个行业都在做盗版系统时,我们坚持做金山词霸。不是不懂变通,而是相信总有人愿意为好产品买单。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真的躺平,他们是在用身体丈量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像猎德大桥的拉索,看似静止,实则承受着千钧之力。给他们一个支点,珠江随时会翻涌新的浪花。
### 焦虑是城市的呼吸声
有创业者问我:现在入场是不是太晚?我带他去看荔湾的永庆坊。骑楼里的老字号用AR技术重现西关小姐选绸缎,00后非遗传承人在抖音教打铜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迸发出第四代商业体的火花。
焦虑从来不是广州的敌人。从十三行到广交会,从白云机场到南沙港,这座城市的基因里写着"敢为天下先"。现在的困局,不过是产业升级必经的阵痛。
**给湾区青年的生存指南:**
1. 在存量市场找增量需求(例:宠物殡葬+VR纪念)
2. 把地域劣势变文化优势(例:粤语直播+跨境电商)
3. 用技术重构传统场景(例:AI生成广绣纹样)
4. 建立个人IP防火墙(例:肠粉师傅变美食KOL)
站在广州塔顶俯瞰全城,那些看似躺平的身影,不过是马拉松选手的补水时刻。记住,珠江入海口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咸淡水交汇的新起点。
**朋友们,我们山顶见。**
(雷军 2023年秋于琶洲)